艺术电影是指一种着重艺术性、而非商业性的电影。大多为独立电影,也有大制片厂制作。艺术电影以特定观众为观影对象,而非普罗大众。因此艺术电影一直被惯上严肃沉重的刻板印象。所谓艺术电影即最为广义的对世界、社会、生命的原创性、批判性的表达,对电影语言的实验性尝试。艺术电影是电影的拓荒者,其探险与拓荒多有落败,甚至迷失,但正是它们在不断地拓展电影世界的疆土。而当艺术电影的实践一经成功,主流商业电影便立刻将其经验吸纳。
艺术影片《爱》海报
1.简介
艺术电影是指一种着重艺术性、而非商业性的电影。大多为独立电影,也有大制片厂制作。艺术电影以特定观众为观影对象,而非普罗大众。因此艺术电影一直被惯上严肃沉重的刻板印象。
艺术电影的题材以及素质与主流好莱坞电影有明显的分别,通常具备一些独特的元素。例如:着重社会写实风格、着重呈现导演创作视野的作者论、注视主角的思想或梦想场景,而非呈现清晰及目标主导的故事。
2.含义
艺术电影是与商业电影相对立的一种电影类型。电影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而且也是一种艺术活动,这就是艺术电影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艺术电影的倡导者们大多认同电影的艺术性,力图通过电影活动展示电影作为艺术的魅力,以及表达电影创作者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所谓的商业电影活动真正区别开来。从叙事策略上看,艺术电影大多极力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反对程式化的情节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刻画,并力图运用独创性的电影语言。艺术电影在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上做了重大贡献。
西方文艺理论认为,在艺术创作上青年人是艺术的革命者,中老年人大多是艺术的保守者。究其主要原因,艺术创作是无止境的,而人的精力和创作能力始终是有限的,商业电影本身就是由艺术电影发展而来,是一种更为成熟的电影创作行为。电影艺术的高度自由使得它可以超越古典主义对丑、美的定义以及其他种种限制,因而对于电影艺术欣赏,要拥有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思考和详尽分析。
艺术电影的概念常常被用于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并持续到至今)的叙事电影,它们展现了全新的形式概念和内容蕴涵,并以知识文化阶层观众作为对象。它们中绝大多数出现在欧洲,并于欧洲战后五十年的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直接相关。
4.定义
斯蒂夫·尼尔对“艺术电影”提出了一个“本文式”的定义,该定义将强调人物性格和视觉风格,抑制动作性和关注内在戏剧冲突当作艺术电影的突出特征。他指出:“艺术电影的倾向于强调视觉风格(具有个人化视点特征的关注方式,而不是制度化的奇观),对好莱坞动作性的抑制以及对人物而非情节的强调,对人物内在戏剧冲突的强调。一种不同的文本估价依照新的符码来进行,这种符码在画面和语言的表达方式上都与好莱坞电影形成显著的区别。在动作和状态之间建立了一种不同的等级,动机的不同秩序支撑着两者的关系。艺术电影以本文状态为其标志,而本文状态又由作为宣传式的特征在影片中表达出来,因此也强化了作者的声音和画面。”
5.观众取向
艺术电影具有“国际化”的观众取向,它的市场战略是面向相对较少的文化精英观众,而不是针对地区性市场。字幕作为艺术电影的标准方式要求观众容忍异族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小语种艺术电影)。虽然艺术电影不一定使用外国语言(对美国观众而言是使用英语以外的任何语言),但艺术电影的观众的确被期待接受“跨文化”(Intercultural)和“内文化”(Intracultural)的交流。跨文化的交流往往以欧洲为源头,并将艺术电影与其他高雅艺术(如古典音乐和歌剧)联系起来。
6.欣赏
塔可夫斯基曾经以自身的感触为艺术家下了定义:“艺术家并不自由,因为她必须置身于一些艺术规范当中,这些规范确定他的职责但也束缚了他的自由;然而他又是自由的,因为他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可能性,即“对自己的命运作出假设,并且坚持到底,不会因时而变。”艺术家外没有艺术,这句话点出了我们欣赏一部艺术电影时所要把握的两个部分:一方面,电影艺术的高度自由使得它可以超越古典主义对美、丑的定义以及其他种种限制,包括叙事、风格、画面等,因而对于这种艺术活动的欣赏要拥有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思考和详尽分析,用单纯一种电影分析规则来解读所有艺术电影是完全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电影艺术也受到各方面规则的限制而不可能显得过于难以解索,不论我们是否认为电影是否具有超越其他各门艺术的优越性,我们欣赏其他艺术形式时的方法和手段对电影至少是部分适用的:我们从绘画的角度欣赏电影中的构图,从音乐的角度欣赏电影中的配乐,从文学和戏剧的角度分析电影中情节……同时,文本分析(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等)、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第二电影符号学等)等众多分析方式的引入使得电影艺术的形象终于有迹可循。在欣赏艺术电影的过程中,这些分析理论的运用(即使是下意识的调用)是理解这类电影最重要的一环,另外一环,则是充分的人文情怀与思辨。